大時大節假期過後,相信大家都是派對連連,吃喝狂歡夠晒盡興。然後,徹夜狂歡之後,眼袋及黑眼圈全部走晒出來,被人嘲笑似國寶熊貓事少,最擔心會帶來其他問題。其實造成黑眼圈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眼部周圍的皮膚較黑外,亦有可能是由鼻敏感或月經不調引起,所以要找出真正引起黑眼圈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很多人常說睡眠不足,黑眼圈就會浮現,到底有沒有根據呢?翟毅川醫生認為這個說法合理,因為一個人睡眠不足,血液循環便會較差,以致皮膚顯得蒼白,令眼部周圍的血管特別顯現,因而形成黑眼圈。
無覺好瞓 黑眼圈浮現
專註中醫師譚莉英則指「肝開竅於目」,若熬夜、睡眠不足或失眠,令經絡堵塞,肝經閉阻,肝臟無法完成毒素的排泄,新鮮氣血難以生成,時間一長,肝臟養血不足,受損的肝細胞難以修復,反而加劇惡化,體內毒素在血液中含量大大增加,導致血黏稠,結果在眼瞼處的靜脈循環減緩瘀滯,或使毛細血管堵塞甚至破裂,形成瘀青,亦即黑眼圈。所以睡眠不足引致黑眼圈,無論在西醫或中醫理論都是有根有據的。
其實造成黑眼圈的原因還有很多,翟毅川醫生指當上下眼瞼及周圍的血管顯現,看起來瘀瘀黑黑,就會形成黑眼圈,「有些人是因為眼瞼及周圍的皮膚較薄,令靜脈血管特別顯現;有人則是因為鼻敏感,令靜脈血管擴張及顯現而形成黑眼圈。」此外,亦有人因為眼睛周圍有濕疹,因為經常搔癢而令黑色素沉澱,最終形成黑眼圈。
月經不調易變國寶
至於在中醫的角度,腎虛和肝鬱氣滯都會形成黑眼圈,「當過勞、壓力大導致恐懼、過量玩樂或熬夜,便會透支腦力而引起腎虛,腎氣不足日久,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目失所養。腎屬水,黑色亦屬水,因此腎虛人士的眼眶周圍往往會發黑,還伴隨有眼袋。」譚莉英醫師解釋。
而肝鬱氣滯則因為生活節奏緊張、壓力大,令情緒出現問題,若不及時處理,可造成肝鬱氣滯,並演變成氣滯血瘀。所謂「肝開竅於目」,即肝的問題反映在雙眼處,故肝鬱氣滯便會使雙目發暗變黑。如慢性肝病患者,特別是肝功能不正常的患者,黑眼圈往往難以消退。
此外,不少女性長期有黑眼圈,譚莉英醫師指可能是痛經或月經不調引起。「中醫認為,月經不調、痛經是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引起氣血運行失常所致,而黑眼圈則是氣血運行失常在面部的表現。此外,經血量過多或患有功能性子宮出血的女性,也容易出現黑眼圈。」譚莉英醫師說。
偏方雖有效 宜小心使用
坊間有不少偏方如敷凍鐵匙、敷茶包和檸檬片等,指可以去除黑眼圈。翟毅川醫生指這些方法有一定效用,如凍鐵匙和凍茶包都可以令血管收縮,減輕黑眼圈,而茶包內的兒茶素和檸檬內的維他命C,均有助抑制黑色素,「但使用時必須留意,如果引致敏感會使皮膚發紅及痕癢,經常搔癢的話又會使黑色素沉澱,使黑眼圈變得嚴重。」
亦有女士選擇以遮瑕膏或化妝品,將黑眼圈遮住。但譚莉英醫師認為這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甚至會令黑眼圈更加嚴重,「化妝品含有化學微粒,容易滲透到眼部周圍的皮膚,特別是那些深色的化妝品微粒,滲透到眼皮內,令問題更加嚴重。如果必須使用化妝品,卸妝就要做得徹底。」
按摩眼部 促進血液循環
要消除黑眼圈,譚莉英醫師指可以透過溫和地按摩眼睛周邊的穴位,能疏通經絡,刺激視神經,促進血液循環,養精明目,紓緩眼睛疲勞,從而達至減輕黑眼圈。至於聲稱可以消除黑眼圈的護膚品,她則認為難以藉皮膚吸收營養成分,而黑眼圈主要跟體內臟腑氣血失調有關,調整臟腑功能,才是持續性的對症治療,從而有效地改善黑眼圈。
翟毅川醫生則指出,如深受黑眼圈困擾,可以考慮由專業醫生在黑眼圈附近注射透明質酸,形成一層薄膜遮蓋血管,以減淡黑眼圈;或者注射PLLA聚左乳酸,以刺激眼部周圍骨膠原增生,同可以達致遮蓋血管,改善黑眼圈的情況。
黑豆雪梨飲
材料:
黑豆1両、雪梨1個
做法:
將材料洗淨;梨去芯、去皮及切片;所有材料同放入煲,大火煮滾後轉慢火,待黑豆煮至糜爛即可。
功效:
補腎明目、健脾利濕、除熱解毒。
禁忌:
胃腸炎、消化不良、食積腹脹、孕婦、大病、久病和長期病患者建議服用前先諮詢合資格的註冊中醫。
黑木耳杞子湯
材料:
黑木耳5錢、杞子1両、紅棗(去核)2枚、生薑2片、瘦肉四両、海鹽適量
做法:
將材料洗淨,瘦肉汆水;所有材料同放入煲,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滾後轉慢火煲1小時,加入適量海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虛益精,益血明目。
禁忌:
凝血功能較差的人、孕婦、大病、久病和長期病患者建議服用前先諮詢合資格的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