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是一種「先用錢,後付款」的非現金交易方式,最早的信用卡是由美國人Auther Morris在二十世紀初發明的,最初期的信用卡是用金屬製成的,直至六十年代開始,信用卡的使用已普及全球了。
現時流通使用的信用卡,都是由銀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戶的信用度及財務狀況發卡予持有人。當我們使用信用卡購物時,就等於向銀行借錢,因為銀行會替我們預先支付款項,到了寬限期(一般30天至60天不等),我們必須繳付最低限額連利息,還有每月百多元手續費。如果我們不能在指定限期內完全付清該期金額,銀行有權收取未清還款項之更高額利息。如果持卡人一直不能繳付款項,就會出現長期欠債的情況,而且要還之本金外,仍要繳交額外巨額利息及手續費。
先洗未來錢
雖然信用卡使用方便,還可以透支金錢、享有免息付款期,代繳各項費用、購物保障及積分換領贈品等多種好處。但這種「先洗未來錢」的理財文化往往令我們不自覺間陷入債務中,身處物質世界𥚃,我們的目標太多,但金錢有限,如果定力不足,很容易利用信用卡貸款去滿足慾望,只會把我們抽離現實世界。當拖欠債務的日子越長,我們累積要還的金錢數量就越多了。那時候,我們不能自拔,最終會連累家人,影響正常生活,甚至前途盡毀。
金錢陷阱
各位年輕人,當我們還在求學階段,不應在沒有賺錢能力前擁有信用卡,因為這是一個金錢陷阱。父母們不妨找一些有關「欠卡數」的報章新聞,向孩子好好認識信用卡的另一面呢!
知多一點
有聽過股神巴菲特的故事嗎?
巴菲特出生在小康之家,但他從小就立志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為了實現願望,他6歲時,在家前賣口香糖、沿街兜售可樂。他在販賣機前收集被丟棄的瓶蓋,以瓶蓋數量找出大家最愛喝的飲料,因此總能比別人多賺一些錢。8歲時,開始閱讀父親的股票書籍;11歲就購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張股票;中學時則利用課餘時間送報。巴菲特把握各個機會,加上勤奮態度,透過投資,到了15歲,就已經是一個農場的主人了!
關顯彬
亞太兒童財商教育協會課程講師
Brainup Group Limited 發展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