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到底影響多大?

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82.7%的受訪家長有過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的行為。許多父母認為這樣做能激勵孩子跟更好的孩子看齊,從而提升的自我質素成為更努力的孩子,從小建立自律和高要求,同時得到更好的成績。

激勵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也許很多家長不知道,即使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可惜這是最不明智的一種方式。將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做比 較,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甚至形成一種類似「亞健康」心智模式,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快樂。

比較 – 讓孩子缺乏自信產生自卑心理

曾經有一次公開場合的一幕讓我記憶深刻,一對母女在台上接受訪問上談及家庭生活,小女孩表現的十分不安,媽媽自顧自拿女兒和她的同學做比較。媽媽的言論聽來有理有據,令人無可反駁。媽媽分享 說:「小朋友不變好,好的孩子怎麼會和她做朋友?」這位媽媽接下來甚至說:「我覺得小孩子的性格需要打擊,不然她會飄。別的孩子做到的,為什麼自己孩子會做不到?一定是要更努力了,別無其他原因。」有時家長認為是鼓勵的說法,往往卻是適得其反讓孩子陷入自卑之中。家長應給予恰當的鼓勵與意見,構建孩子的良好心理狀態。先肯定自我,才能健康地向別人借鏡通往成功。

比較  – 讓孩子變的消極,對外界事物充滿抵抗

過於嚴格的要求孩子達到某些方面的成就,會使得孩子越來越不想去追尋目標。孩子做事前就會想「就算我努力了,也不一定會成功。就算成功了,媽媽/爸爸也是喜歡XX多一點。」從而產生消極心理,對所有事情提不起興趣,從而鬱鬱寡歡,造成「家長謾罵>>孩子反抗>>家長憤怒>>孩子麻木>>家長更加憤怒>孩子更加沉默抵抗」的惡性循環。 沉默、麻木的內在又如果、能夠創造快樂的人生?

比較 – 讓孩子成長為緊張不安、神經敏感的大人

孩子經常活在家長的逼迫中和被標籤為「成事不足」的恐懼裏,反複的自我懷疑導致神經敏感,這樣孩子會更加害怕做不好某些事情。緊張不安的情緒不僅帶來心理還有生理上的壓力,容易引起神經敏感、隱藏自己的想法和群體中感到焦慮。作為家長要及時疏導孩子的情 緒,讓孩子健康快樂的一步步成長,而不是每天活在擔憂恐懼之中。

比較 – 讓孩子產生極端性格易於誤入歧途

近兩年,少年誤入歧途的事件頻頻發生,而這些觸目驚心的行為很多時來自家庭感情的缺失。生活緊張的家長難以有充分的時間了解事 情,往往借用了別人的優秀來刺激孩子,使孩子產生了叛逆心理以及遇事逃避的習慣,孩子感受不到無條件的關愛,只接收「自己不受認同」的訊息。到了青春期生活圈子闊了,遇人不淑就會走向歧路上。童年家庭關係的缺失不僅影響孩子的未來,甚至會造成想像不到的慘痛局面。

比較 – 破壞親子關係

很多家庭破裂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父母與孩子溝通上出現問題。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天份和學習能力是有區別的,各有長 短。所以不應該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是要讓孩子跟自己 比。只要孩子有進步,那麼就要及時鼓勵孩子,讓孩子建立起足夠的信心,知道父母是永遠都支持和願意幫助他們的。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對孩子最大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