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上小學,小朋友要學習的中文字彙大量增加,除了要做功課,還要應付默書和評估。要學生記字寫字,不少家長會着他們硬背和重複抄寫,忘記了,就多寫幾次。這是個方法成本很低,然而卻沉悶又成效低。
漢字是最典型的象形文字,字與音、認和寫脫節,相對起由拼音字母组成的英語,記起來要花上多一點時間,也得花上一點功夫。認字方法五花八門,我曾在專欄中分享過幾種認字的方法,分別是拆字法、影像法和故事法。有時我會想,如果漢字可以像英文字般,用不同的英文字母拼湊出
來就好了。
早前,我在報章上看到一個《中文字母寫字口訣》的認字方法,大概就是透過二十一個中文字母拼湊出不同的漢字,道理跟英文字由二十六個字母組成相似,內容十分有趣,很想跟大家分享。
這套認字法是由香港一名腦科醫生黃教授創立出來的,他花了二十年的研究,把四萬個漢字從字形拆解,歸納出二十一個中文字母,配上口訣,其後與陳耀良先生合作編寫了《中文字母寫字口訣》。
傳統的筆劃分為「點」、「橫」、「豎」、「撇」、「捺」、「彎」、「勾」、「提」八個,在小一的學期初,我們會教小朋友用來拼湊一些簡單的漢字,以聲音幫助記字,開口說出字的寫法。不過遇到筆劃較多的漢字時,就難以運用了,例如要記一個「龜」字,怎能叫小朋友記住十八
個部件!
每個人的記憶寬度大約是七個字,因此黃教授把筆劃分為二十一個字母包括「點」、「橫」、「豎」、「撇提」、「捺」、「十」、「又」、「彎」、「角」、「尖」、「紐」、「轉」、「帽」、「兜」、「厂」、「折」、「串」、「口」、「日」、「目」、「圍」, 令每個漢字的部件串縮短,如「杏」字就由原本的七個部件變成「十」、「八」、「口」三個部件,讓小朋友更容易去記。
除此之外,《中文字母寫字口訣》還配合一套功夫,讓小朋友邊做動作,邊諗口訣,以多感官學寫字,加強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