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首六年的情緒教育會直接影響孩子青春期以及走向社會時的社交和各方面的發展。孩子六歲前的表達 家長都要非常重視。孩子的表達沒有得到滿足,就是在他們的心坎裏刻著:「大人不懂我心裡在想什麼 !」 更嚴重的是:「大人根本不想知我想什麼 !」。我們與孩子必須及時溝通並發現問題,而不是把孩子往外推。其實家長如果能夠重視孩子的情緒和想法,是非常卓越的。 現實是,更多的家長意識到是孩子不服管教、不聽話、易怒 … 然後就模模糊糊的判斷孩子的情緒管理可能有問題。恕我直言,這個背後的初衷可能是為了要求孩子「聽話 」而並不是客觀地觀察孩子的所需。孩子的成長當中,從學習成為自己情緒的管理者的路上,卻成了被監控和評價,成長的壓力大增。家長是否能允許小朋友通過經驗和學習去管理自己的情緒,還是站在高地焦點在於批評? 小朋友能否成為情緒專家,原來重點是家長是否能夠率先做出思維上的改變。
有一部分孩子說,爸媽會在自己面前吵架,也有六成以上的爸媽曾對孩子大發脾氣,有些家長認為【大人的事小孩不懂】。其實孩子會受到父母過激語言的刺激,還容易形成極端性格。進一步分析發現,說爸媽 「總是 」「經常 」當面吵架的孩子,多更傾向於遇到煩惱不會找爸媽訴苦,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同樣的情況, 形容「老師會亂發脾氣 」的孩子,遇到煩惱不會找學校老師討論反映。大人的情緒控制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心情與性格發展,無法與老師和父母訴苦,心中的苦悶逐漸積累,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且易怒。在社會變遷迅速的環境裡,從家庭到學校,孩子面對的挑戰挑戰來愈愈多,要處理的情緒抗體也愈來愈複雜。那麼做為父母、老師,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 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放下身段
很多家長習慣一開始搬出各種教育的方法,正規學習的也好、道聽途說的也好、坊間的方法總是千變萬化。然後在諸般方法均無效後,就慨嘆說自己已經盡力了「孩子沒得救 」「費了這麼多心血一點都沒有進步 」「 孩子是來討債的 」… 很多家長都困在這樣的衝突之中。其實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發現自己在親子教育上扮演的角色。在花費了心血之後,看孩子毫無可能克服錯處,孩子最後莫名其妙的安上了一個「 都是我不好,是我不爭氣,是我讓父母生氣了,都是我的錯」的冤枉。在教育孩子如何管理情緒之前,請先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妥當了,作出一個榜樣作用,再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再配上合適的溝通討論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就像對著棉花打拳賽,累死了棉花也不會喊一句痛。在管理情緒之前先教會他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到方法疏導和表達自己。沒有一個孩子是生下來就認識一切,而他們的學習對象就是父母和師長,你能控制好情緒,孩子就一定能 。
2) 讓孩子充分的認識自己的情緒
孩子對於情緒這樣抽象的東西認知的水平其實並不高,而且很多時候他們只知道那幾典型情緒 – 不外乎開心、傷心 … 因為孩子根本沒有社會人際經驗。單是說到憤怒,引起憤怒的原因已經有很多:震驚嫉妒可能引起憤怒、受到侮辱可能引起憤怒、遇到了侵犯可能引起憤怒、給別人誤解也可能引起憤怒 …等等, 不同的情緒拼發一起又會產生另一個情緒。這些都要經過成長的洗禮才可以一一判斷如何處理的。小朋友又哪有可能在從來未體驗過的情況下就能完全掌握到疏導情緒的技巧呢? 如果遇到事發,就批評孩子是不對的?首先孩子會覺得自己被誤解了,情緒過不去更大的原因可能是:感覺不到父母的認同。這個時候 我們可以試試另一種方法,讓孩子把所有的事情發生經過說完,然後一一幫助他去人認清別人的行動和自己的反應,讓孩子理解情緒的來源,並提供其他的方法讓孩子可以緩解自己的憤怒, 明白生氣是正常的,但是打人和罵人不是理想的反應,學習使用更合理的解決方法。這是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也同時認識到行為的規範。
3) 放手去讓孩子能夠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能夠自由地說出自己現在是憤怒的、是悲傷的 …等等,當然對於年齡幼小的孩子需要家長去引導孩子的語言表達 !特別留意方法是「引導」,而不是直接給他定義。讓孩子自己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表達,然後在這些基礎上,讓他自己逐漸的去釐清和認識自己的情緒,其實就在就是在構架他的情緒的邊界。情緒的邊界清晰,知道自己處在某種狀態的情緒之下為何自己對事情有過大或過小的反應。這是管理自己情緒最重要的步驟。
4) 不要去打斷和介入孩子對於情緒的表達
請家長們守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在孩子表達的其中作出打斷,又或者代替孩子說話。家長一五一十的翻譯出來了的前因後果看來清晰有條理,但卻把孩子抒發心裏的鬱悶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其實不需要家長做翻譯,即使表達時用詞不當也是一個學習,是成長的重要元素。事實上,其實家長很多的「解讀 」都並不反映真實的情況,孩子每個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心聲是正常不過。『代言』最嚴重的一個後果就是孩子不能學習好好的表達 ,成長後總是在等待別人去理解自己的意思,甚至猜度自己的心意,當別人理解不了的時候,又會很憂慮甚至感到憤怒。一個孩子在表達情緒的時候總是被打斷、總是被干擾,作為一個單獨個體來講,能不鬱悶?能不失望?
任何事情的學習都是一個過程,能夠好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都是通過父母充滿同理心的悉心培養,沒有例外!